大同地区石狮子造型艺术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飞天造像门楣石 华严寺 大同地区石狮子造型艺术研究

大同地区石狮子造型艺术研究

2024-07-05 11: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同地区有着数量众多造型各异的古代石刻狮子。它们有的伫立在寺庙山门两旁或大殿两旁,有的伏蹲在石桥栏杆上。石狮子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雕刻文化,我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等都有石狮子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石狮造型艺术与古代龙凤造型艺术一样,有着极为珍贵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从它们身上我们能够了解和取读到来自古代最真实的信息。

大同作为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善化寺、华严寺、府文庙等大同地区众多古建群中都有数量众多的石狮子。甚至城中一些胡同民宅门前,街区铺面外等,都有它们的身影。大同地区的石狮材质几乎全部为黑色玄武岩,玄武岩质地致密,重量比一般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都重,耐侵蚀。于是黑色玄武岩石狮与恢弘典雅的古代建筑完美结合,与这座北方千年古城无比厚重的古朴韵味相得益彰。从北魏到明清,大同地区可谓集北方石狮艺术之大成,风格自成一体,有着十分显著的大同地方特色。

一、大同云冈石窟石狮子

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有成千上万的佛教石刻造像,其中石刻狮子虽然数量不多且造型较小,但它们是大同地区雕凿历史最为久远的中华石狮。因此这些石狮拥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云冈石窟中的石狮子,一般都雕刻在交脚弥勒佛的两旁。如北魏早期开凿的 16—20 昙曜五窟中,以及 7 窟,8 窟,9 窟,10 窟,11 窟,12 窟,13 窟等石窟中,都能在石刻交脚弥勒佛身旁发现它们温顺可爱的身影。其他晚期开凿的石窟中也有雕刻在交脚弥勒佛脚下的石狮,如 21 窟东壁等。

昙曜五窟第 18 窟明窗东壁交脚弥勒佛垂目而面带微笑,佛脚下左边雕凿的石狮子遭破坏只剩下腿部,右边的石狮子虽然呲牙瞪目,但毫无凶猛威严之感,似乎受佛法的教化而温顺驯服,与弥勒佛顾盼传神似有情感上的交流,场面温馨。16 窟北壁中层交脚弥勒佛两侧石狮子伏地而卧,仿佛随时听从佛祖的召唤;第 8 窟主室东壁内景有一交脚弥勒佛,弥勒佛座下一对石狮子没有相对而望,而是头部扭向两边,与其他窟中的石狮子相比显得比较独特;第 7 窟主室上层交脚弥勒佛两侧石狮子雕刻手法较为写实。云冈石窟石狮子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体积较小,口方而大,几乎占面部二分之一。额头、耳朵较小,雄雌腮部、脑后均无螺纹状鬣毛,样子温顺,呈现出一种被驯服后俯首帖耳乖巧可爱之状。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石刻造型艺术的交融与碰撞,体积较小的石狮子很好地衬托出弥勒佛的伟岸,从而突出了佛的威严,巧妙地营造出佛法无边的感觉。

二、大同善化寺石狮子

我国石狮子雕刻艺术唐辽时艺术成就最高,达到了顶峰。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内西南方,始建于唐。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称南寺。辽末保大二年(公元 1122 年)大部毁于兵火,金初重修。明代又予修缮,明正统十年(公元 1445 年)始更称今名善化寺。

善化寺内不仅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珍贵文物,还有四个造型独特,神态可爱的古代石狮。善化寺山门外伫立着一对石狮,通高 257cm,其中狮子均高 140cm, 宽 46cm, 须弥座均高 117cm,宽 60cm。两个石狮身体向前微倾,张着大嘴伸着舌头,尽显温驯欢快的神态。雕刻刀法方中见圆,既有北方粗犷的一面,又兼顾了局部的细腻柔美。整体造型没有过多的繁琐镂空雕饰,头部较圆比躯干略宽,整体比例匀称,造型流畅。

寺院内西配殿月台下有一对体型较小的石狮子, 它 们 高 67cm, 宽 31cm, 底 座 高 13cm, 长30cm, 宽 29cm。这两只小狮子都张着嘴翘着舌头,模样敦厚,神情欢快而温驯。这对石狮极具北方地域性石刻艺术的粗犷风格。整体雕刻得浑然天成,大刀阔斧,玄武岩扎实稳重的石材特性与利落的石刻线条相结合,散发如山西梆子一般浓浓的北方情怀。小石狮脸部正面呈直角形,头部鬣毛向两边八字排列,头顶、耳朵、眼睛、胸脯、胸前铃铛都很圆;脸型、鼻子、牙齿、下巴、爪子都很方,若从石狮子头顶往下看,石狮子整体呈三角形,石刻中蕴藏着极强的构成意识,使得石狮体积虽小却充满张力,达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三、大同华严寺石狮子

大同市华严寺座落于市区西南方,华严寺始建于辽代,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修。华严寺现存上、下两寺,上下华严寺的组合,气势宏伟,是我国辽金时期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在我国古建筑界有着突出的地位。由于契丹等少数民族在对前朝唐文化的传承和演化方面,汉化的同时吸收了汉地文化和艺术的精髓,所以辽代的建筑风格也表现了大量唐代文化风格特点。华严寺寺院虽然几经毁坏重修,但主体建筑仍然保持了唐代的建筑风格。现存华严寺分上华严寺与下华严寺。

华严寺现存 7 个大型古代石狮,4 个石刻角兽。石狮子一对在上华严寺山门外;一对在上华严寺大雄宝殿月台下;另外一对在下华严寺山门外;还有一个石刻雌狮在新修的华严寺山门外,雄狮为现代新补。4 个石刻角兽在上华严寺前殿月台四个角上。

上华严寺山门外一对石狮子体积较大,造型上最为优美,堪称艺术珍品 ( 见图 1、2)。一雌一雄,均为半蹲立式。两石狮目视前方,外轮廓呈梯形,整体造型较为圆润。左边雌狮高 111cm, 右边雄狮子高 104cm,须弥座高 64cm,两个石狮通高 188cm。其中有趣的是两个石狮连体小基座高低有别,雌狮子小基座高 13cm,为边长 60cm 的正方形造型。雄狮子小基座高 20cm,同样为边长 60cm 的正方形造型。两个石狮高度相差的这7cm,从直观的角度来说很难分辨,但仔细研究会发现相差 7cm 的特别之处。这一对石狮,在雌狮和雄狮的造型处理上有着息息相关又性格迥异的艺术处理。雌狮无论从她的身形,还是在它爪下嬉戏的小狮子,无不凸显着狮子的温婉个性,所以古代雕刻家特意将雌狮雕刻的纤细,头部与躯干的比例相对拉长。而雄狮的身高比雌狮略低,造型上更加凸显它的雄健与敦实。从这个局部如此精心的艺术处理中,我们赞叹这对石狮雕刻技艺的高超,也为古人如此严谨的艺术追求而钦佩。两只石狮下面的长方形须弥座高 64cm,长 78cm,宽 68cm,底座似七层台阶组合,上下石阶大小相等,石阶向中间束腰部分依次递减,雕刻线条简练整齐,无任何图案。雌狮头披卷毛,合嘴微笑,小狮子在右爪下仰卧嬉戏,更衬托出雌狮神态之安详。雄狮敦实稳重,神情专注且目视前方。咧着大嘴微微吐舌,鼻孔张圆似在呼吸一般,结实的大爪下踏一绣球。整体雕刻风格圆润浑厚,头部鬣毛卷曲立体。这对石狮的耳朵、眼睛、胸前项圈挂环与铃铛、爪下小狮子和绣球,以及头部、前胸、肌肉骨骼、爪子,以及狮子整体的身形均以圆形为主等造型都无不体现着浑圆的艺术风格,使得它们看起来十分温顺可爱。在浑圆的造型中,还可以看到圆中有棱的局部。如两石狮口阔齿方,耳朵从侧面看整体呈三角形;鼻子、獠牙、爪尖、缨络、脊背轮廓等皆呈三角形,这些特意的艺术处理让石狮看起来极具张力,强调了稳健而敦实之感。

上华严寺前殿月台四角分别有一个石刻小狮,属于角兽。它们两两相望,每个小石 狮 均 通 高 43cm,小基座高 19cm, 长 35cm, 宽22cm。造型乖巧活泼,均为半伏地状,似乎在等候主人的召唤。

上华严寺大雄宝殿月台下一对石狮,最值得提到的是它们身上那些刻意凸出的圆形肌肉块儿,脸颊两侧等也是同样的艺术处理,整体艺术风格显得宽厚滚圆。下华严寺山门外一对石狮,狮子均高126cm, 须 弥 座 均 高 69cm, 长 81cm, 宽68cm,它们从形体上来讲,显得十分纤细,造型风格也因为一些局部十分精细的镂刻雕凿而显得华丽。从这种艺术风格大致可以推断它们是清代的石狮。华严寺新修山门前一对巨大的石狮子,其中左侧的为古代石刻,右侧完全按照左侧石狮造型补雕。雌狮连须弥座通高 173cm, 狮子高 88cm, 宽 63cm, 须 弥 座 高 80cm, 长 120cm, 宽83cm。据考证此石狮其虽不属于华严寺古建筑群原物,但整体雕刻方正大气,也是难得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

四、大同府文庙石狮子

大同地区的石狮子,尤以大同府文庙的石狮子最为集中,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大同府文庙坐落在大同古城东南隅,明初时由云中驿改建而成。据《大同府志》记载:“旧学在府治东,即元魏中书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 1375 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 1396 年)以府学为代蕃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主要建筑物,为明代所建,据记载清顺治、乾隆时期多次进行修葺。

大殿月台四周有 62 根石栏围绕,每根栏杆上的柱头都有圆雕,除 2 根柱头上雕人物,其余都是石刻小狮子。60 只石狮子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意趣横生,引人入胜。这 60 个小狮子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几个“人面小狮”( 见图 3)。它们大都头大身小,额头扁方,脸圆,似人的鼻子,露两齿和小舌头,咧嘴大笑。小石狮四肢粗壮,极有力量。雕刻手法似霍去病墓石刻般大刀阔斧,毫无雕饰之感。小狮子朴拙的憨态,透露出北方独有的质朴气息。这些小石狮子体积较小,大多数大约高60 厘米,宽 35 厘米。每个石狮都不大相同,似乎造型和纹饰没有统一的规则,雕刻的十分随性,自然成趣。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小狮子们大都相互对望,就像学府中的学子,他们相互说着悄悄话,活泼可爱。府文庙石狮子中雄狮子头顶扁平(如图二),大多数雌狮子胸前搂一幼狮。大殿西面中部,有一只母狮子背侧扒着一只小狮子,小狮子娇态顽皮,与母狮子顾盼成趣,母爱之情尽显其中,驻足欣赏,人们会忘记狮子的威严,更多体会到的是温馨的天伦之乐。府文庙石狮子鲜有神圣、威严之感,整体呈现的是欢快祥和、亲切质朴的艺术风格。

大同地区石刻狮子不仅反映出古代大同及周边地区劳动人民吉祥的愿望,也显示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极高的艺术造诣,这些石狮穿过无数岁月沧桑,默默镇守了几个世纪,是华夏艺术的一份光彩。

(本文选自《今日大同》2021年第一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